◎陸繼華
“一夜連雙歲,五更分二年?!痹谥腥A文化的各種節日里,春節應當是最盛大、最隆重、最具儀式感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,它以其豐富的社會文化內涵,穿越數千年的歷史長河,凝聚在每一個華夏人的時間生命意識里。
我們雖無法看到古代人是如何過年的,但從詩詞文化中可以一窺古人年之況味?!白蛞勾郝曅?,郁壘門邊,紅出斜幅。臘味登盤嘗已足,檐前更掛風豬肉?!痹谇宕欇喌摹儿o踏枝》詞里,我們看到一個歡樂、熱鬧、吉祥、富裕且“年味”十足的春節?!鞍鼐G椒紅事事新,隔籬燈影賀年人?!痹谒未绲摹耳p鴣天》詞里,我們看到人們一大早起來祝賀新年,期望來年生活更加美好?!巴ㄏ鼰艋鹑巳缈?一派歌聲喜欲狂。正是今年風景美,千紅萬紫報春光?!痹诶弦惠吀锩伊植摹冻Α吩娎?,我們看到了人們普天同慶,共祝國泰民安的新春祝愿。
而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兒時記憶里,春節也是多么的忙碌和富有儀式感?!岸涝罟?,二十四掃房子,二十五磨豆腐,二十六熏臘肉,二十七殺年雞,二十八打糍粑,二十九蒸甜酒?!睆霓r歷小年開始,人們就為過年而忙碌了。改革開放之初,人們對物質的支配力開始增長,但遠沒有達到富足的程度。因而家家戶戶對過年準備工作格外地重視,以豐富的“年貨”來慰勞自己和家人一年來的辛苦和勤勞。
在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中,除夕和春節來臨,吃年夜飯、祭奠祖先、除舊迎新、慶禧納福、祈求豐年。每一個環節都是那么的莊重,那么的富有儀式感,人們以虔誠的態度總結著過去的一年,同時給新的一年祈求美好的祝愿。
正月初一,大人們就開始帶著小孩子走家串戶,給長輩、親戚、以及鄰里們拜年?!俺跻会?、初二郎,初三初四外甥郎?!睂π『⒆觼碚f,抓一把花生,嚼著各式形狀的糖塊,拿著數目不多的“紅包”,有時還看看舞獅子、耍?;?,心里甜絲絲美滋滋的。而大人們拜年也會連續好幾天,有的因親戚多甚至拜到正月十五。那時候,時光很慢,“年味”很足。
曾幾何時,這種濃濃的“年味”從我們身邊悄然難覓了。物質上的富足使“年貨”不再稀缺;超市里琳瑯滿目的商品也使人們不再為過年而忙碌;對物質上的追求也不再是只有過年才能實現的“企盼”。交通與交流方式的改變與進步,使拜年少了“提著臘肉、糍粑、糖果,走一天路才到達外婆家”的溫情與儀式感。時代的疾速發展,社會的飛速進步,也在重新建構著親人、朋友間的生活、工作與聯絡方式。春節本是萬家團圓日,而在當下,許多家庭往往父母在鄉下,子女在城里;兄弟在北方,姊妹在南方??傊?,兒時記憶里有關過年的許多美好,如同指間流沙,匆匆流逝,了無痕跡,兀自緬懷,卻也難尋。
然而,細細思之,對“年味”變淡的感嘆,也許只是我們精神的部分遺失,是我們對時光飛逝的一種感慨,我們懷念以前過年時的種種美好,但誰也不愿回到從前。各個時代應有各個時代對過年的理解與表達方式。今年春節,我一中學時代的學長,組織了一個團隊,把梅山文化中春節唱土地、文化下鄉與抖音直播結合起來,走村串戶的拜年,三天時間增粉6000多,直播時最高20多萬人次圍觀,這未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“年味”。
春節,作為流傳數千年的傳統節日,在歲月蹣跚中,有些內容是永遠不會改變的,那就是它代表著新舊的時間界點,人們在此總結舊年,擁抱新年,期待美好!企盼、感嘆、感慨、回味,也許本身就是年之況味。